close
Blogtrottr
Mobile01熱門文章
 
HTC為什麼不自製CPU 可以差異化手機
Mar 6th 2015, 23:03

HTC為什麼不自製CPU 可以差異化手機

S6這次在效能/功耗 和14nm製程上佔據優勢 應該會有一個銷售業績的大反攻

而M9這次受到高通影響 S810之前說有過熱情況

在後來解決發熱問題之後效能也調降了從安兔兔6萬多分降到5萬多分

反觀S6 可以穩跑65000分 而且不發熱

HTC關鍵零組件被人掌控結果就這是樣

在現在手機幾乎都用高通的情況下很難差異化

加上2070萬畫素鏡頭零組件也是日本 所以手機品牌實際上不是毛利率最高的

現在的手機產業感覺很象PC時代的英特爾+微軟壟斷利潤 品牌商不可能有超越他們本身的機會注定是低毛利率

除了那些有能力自製關鍵零組件的廠商 高通=移動運算時代的英特爾

為什麼不自製關鍵零組件比較好

可惜很難........以下的文章已經說明這這裡面的道理
-------------------------------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50209/103521507960.shtml
英特爾VS高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它們強勢,它們蠻橫。英特爾與高通,一個可以壟斷PC產業二十多年,一個可以對全世界幾乎所有的智能終端「收稅」。當它們動用各自的實力去撬動對方領地,誰又會動搖誰的地位呢?

  ■ 文/本刊記者 丁保祥

  英特爾著急了。現在市場都在熱傳,說蘋果的Mac電腦要在2015年拋棄英特爾芯片。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絕對會動搖英特爾在PC芯片上的霸主地位。去年底,英特爾的市值已經超過了1700億美元,是世界第一的半導體企業。

  最近一次超越英特爾的是來自移動互聯網的霸主高通。在2013年時,英特爾曾被高通比了下去。這年9月,高通市值超過英特爾,而且已經開始蠶食英特爾的市場。

  但是現在,英特爾又反超了高通。這一年來到底發生了什麼?高通還能再次壓制英特爾嗎?

  英特爾與高通,各有各的稱霸策略,而且在各自領域各自蠻橫。過去,它們都深耕領地,合縱連橫不擇手段;現在,它們終於開始進攻彼此的領地,全面進攻且不留情面。針對未來,它們又各自謀劃,爭搶先手。

  統治產業鏈:聯手巨頭VS專利稱王

  英特爾是PC互聯網時代的霸主,它對PC產業的統治是建立在與PC系統的緊密結合之上。其優勢是產品性能與計算機系統生態緊密結合,先有芯片的技術優勢,再有芯片周邊的生態優勢。

  而高通的崛起則是通過移動互聯網,它的優勢來自於對通信技術的研發和堅持,然後再建立移動芯片技術體系優勢。高通首先是一個通信服務商,然後再是一個芯片硬件供應商。

  英特爾:聯手微軟[微博]滲透下游

  英特爾的優勢在於PC市場與服務器市場,這兩個領域都是微軟Windows系統在主導。與微軟聯盟,是英特爾最大的成功邏輯。1992年,有人嘗試將蘋果操作系統放在英特爾的處理器上運行,「就像將唇膏塗到雞肉上!」比爾?蓋茨很不留情面地嘲諷了這種搭配,因為微軟已經與英特爾形成了一種技術和商業上的默契。

  英特爾與微軟的聯盟並不為兩者所承認。但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微軟和英特爾在有意無意之間形成了「Wintel」合作模式。兩者按照默契的節奏推出新品,微軟的新系統與英特爾的新芯片常常是一唱一和,主導著全球IT業技術的更新迭代,形成了實質上的壟斷。

  這個聯盟成功地取代了IBM[微博]公司在PC市場上佔主導地位,壟斷PC桌面端長達20多年,雙方通過共同控制下游PC生產商而不斷攫取暴利。

  也是在上世紀90年代,蘋果、IBM、摩托羅拉[微博]也曾經建立了一個「PowerPC」聯盟。蘋果有PC整機和操作系統,IBM有整機和芯片,摩托羅拉在兩者協助下推出PowerPC芯片,三者相互合作。對此,隨後微軟推出了Windows 95,英特爾推出了奔騰系列芯片,二者的產品體系協同,珠聯璧合。在兩大劃時代的產品面前,PowerPC完全不堪一擊,推出不久後就宣告沉寂。

  而英特爾自身則通過微軟Windows系統進入各大硬件生產商,找到了大批合作企業,有芯片生產商、軟件生產商、設計輔助工具開發商、硬件製造商和移動設備生產商等等。它們圍繞英特爾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聯盟。

  英特爾又利用「平台」的概念,將CPU、主板、芯片組以及網卡等組件或技術集成一體,完成從單一硬件產品製造商向一個「集成性服務供應商」的轉化。實現用戶綜合應用體驗的同時,不斷強化體系圍牆,降低競爭對手在微軟系統生態中的滲透。

  在技術驅動下,產品的性能得以逐步提升。但是技術一旦超出消費者需求,也就是性能過剩的時候,存量市場與價格戰就隨之而來,利潤也就會從下游生產商逐步向上游讓渡。聯想和當年的IBM都是典型的案例。當年,儘管IBM的PC全球銷量第一,但是豐厚的利潤卻流向了微軟、Intel。英特爾的核心技術對產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打敗一頭霸王龍的可能不會是另外一種恐龍。在英特爾主導的技術體系和生態規則下,沒有人能夠擊敗英特爾。IBM沒有幹掉英特爾,AMD也沒有。

  高通:向移動互聯網徵稅

  高通的角色很有意思,無處不在但又不易被人們察覺。不是說它的芯片產品藏身於手機之內,而是說它最重要的產品——CDMA系列通信技術,是無處不在,只要有移動互聯網的地方都有它。

  在美國聖地亞哥的高通總部大樓已經有一面專利牆,牆壁上面展示了該公司的1395份專利文件,它是高通帝國的承重牆。其實相比高通的13000多份專利文件而言,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上世紀90年代初高通推出了CDMA技術。高通自己做電信運營、基站以及手機終端,以一己之力打造了一個完整的CDMA通信體系,並逐漸催熟了市場。這奠定了它稱霸智能手機芯片市場的基礎。

  高通擁有與全部CDMA無線通信標準相關的關鍵專利權。任何一個進入該領域的企業,都必須向其支付高昂的「授權費」。高通的授權費非常貴,它像「收稅」一樣,按照一定比例向每一台手機和移動設備收取許可費。不管是生產CDMA系統設備還是手機的公司,都要交這種「稅」。

  高通領導層曾經這樣說:「我們的技術就像地基,是任何建築都不能或缺的。」有一個真實的笑話。有人對高通全球CEO說,將來汽車也會有通信模塊實現車聯網,如果寶馬[微博]車裡面也用高通設備的話,是不是也得把寶馬車售價的5%作為專利費交給高通?這位CEO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回了一句話:「理論上是這樣的。」

  1995年,高通分別成立了芯片部門和技術授權部門,前者從事芯片硬件供應,後者從事技術授權。高通芯片採用的是英國ARM公司的芯片技術架構,但是它對這種架構做出了很大改良,融入了高通的通信技術體系。生產ARM芯片的企業很多,但只有融入了高通通信技術的ARM芯片才是橫掃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大殺器。

  隨著CDMA、WCDMA等技術成為國際通信標準,結合CDMA相關技術授權,高通芯片組逐漸征服了各大手機生產商。即使蘋果、三星[微博]有自己的CPU芯片也沒有用,它們都要使用高通的通信基帶產品。既要為基帶硬件付費,也要為CDMA、WCDMA等技術付費。

  2013年,高通30%的總收入來自於專利授權。但是,這30%的收入卻給高通帶來了80%的稅前利潤。高通同時在軟硬兩個領域擁有主導地位,它在移動通信領域扮演的角色是「微軟+英特爾」,它佔領了移動通信產業鏈中附加值最高的環節。

  點評:

  英特爾稱霸PC和服務器領域有微軟的功勞,而高通稱霸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則更靠自身優勢。

  壓制對手:粗暴圍剿VS分層擠壓

  英特爾與高通都創建了近於壟斷的優勢,它們的實力不只體現在對產業鏈的影響,更體現在對競爭對手的壓制。兩者的壓制策略也是各有各的強硬。

  英特爾:全方位壓制

  在PC市場,英特爾芯片有超過80%的市場佔有率。借此地位,在直接的PC生產商市場,英特爾會用威逼利誘、軟硬兼施的手段打擊競爭對手的市場空間。看來,即使是引領時代的高科技企業,也抹不去生意人的逐利性格。

  英特爾曾採用打折、補貼和提供市場開發基金等手段,強迫戴爾[微博]、索尼、東芝[微博]、Gateway和日立等主要客戶簽署排他性協議,阻止這些生產商購買對手英特爾的產品。

  對一些大型的PC生產商,英特爾則可以使用提高產品價格、停止供貨等招數來威脅,強迫它們只採購自己的芯片。

  英特爾還善於打擊競爭對手和PC生產商的關係,強迫生產商不能響應英特爾對手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比如,英特爾曾威脅宏碁[微博],如果宏碁支持AMD的Athlon 64處理器發佈,後果將會很嚴重。為此,宏碁就退出了AMD的處理器發佈。

  英特爾還會在銷售渠道上排擠對手。據說英特爾收買過德國的大型零售供應商,讓它只銷售採用英特爾處理器的電腦。

  英特爾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市場優勢,向行業技術標準和相關產品施壓,排擠競爭對手(比如AMD)的生存空間,給對手的市場拓展帶來障礙。

  最終,依靠聯盟優勢和技術優勢,英特爾挫敗了眾多芯片生產商。到現在,也只有AMD還能勉力生存,而且AMD也已經對抗失敗,無法再作為英特爾的「對手」繼續長期存在下去。

  一個蠻橫強硬不講理的主。

  高通:分層擠壓

  在移動芯片市場,儘管高通處於領先地位,但它遇到的競爭程度要遠高於PC芯片市場。有自產自銷的蘋果cpu、三星Exynos、華為海思。這其中,Exynos也已經與多家第三方生產商合作,搶奪智能手機市場。還有從底層崛起的聯發科[微博]、展訊,以及昂達、瑞芯微等多個小品牌各佔一隅。

  在高端市場,高通是絕對的霸主。所以,它對競爭對手的壓制主要體現在對中低端市場的搶奪。

  技術上,高通用高端產品的技術體系,去扶持中低端產品,下探中低端市場,做出了從入門級到旗艦級芯片的全線產品體系。比如,在3G向4G的過渡過程中,高通加速將4G技術與硬件體係引到中低端市場,甚至是入門級市場,搶先把4G技術引入千元機的層級。比如在中國就有支持雙SIM卡和三SIM卡的產品方案,而雙卡雙待往往是中低端手機的特徵之一。

  服務模式上,高通開始走「山寨路線」,學習聯發科在功能機時代首創的芯片「交鑰匙」模式。2013年,高通推出類似「交鑰匙」服務模式的「QRD參考設計」平台方案。QRD可以讓手機、平板生產商直接按圖索驥,即使不具備強大研發能力也可以迅速推出新產品入市。借助QRD,有些生產商的產品開發週期已經小於60天,這正中各路雜牌手機生產商的下懷。

  高通在高端封頂,並放下姿態來到中低端市場搶份,讓聯發科等對手現在上不去,以後也可能會「下不來」,生存和發展空間繼續被壓縮。而且,高通可以對使用高通芯片的生產商收取5%的CDMA系列技術許可費,對於不使用高通芯片的生產商收取5.75% 的許可費,強制生產商使用自己的芯片產品。

  但是,移動設備的出貨量增長在放緩,確切而言是智能手機的增長在放緩。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2014年已經到達頂峰,未來可能迎來一個平緩的增長甚至是衰退。最值得憂慮的是,高通CPU在高中低端市場都有對手,蘋果、三星、聯發科每個都很難纏。

  點評:

  我們可以用「以子之矛攻『彼』之盾」的方式來分析,英特爾的壓制方法,可以被高通破掉,自己卻難以破解高通的壓制方法。不過,高通技術壁壘也終將會在市場競爭面前威力漸消。

  對攻策略:策反底層VS引導進化

  移動互聯網正融化著桌面互聯網生態,英特爾與高通這兩個不同領域的霸主,前後也有交鋒經歷,不過在未來兩者最終會遇到一個大火拚。

  英特爾的對手已經不是AMD,而聯發科也不會是高通長久的對手。英特爾與高通的交鋒不是停留在芯片硬件的比拚,而是物聯網商業生態的比拚。

  英特爾:技術輸出+策反底層

  英特爾的目標很明確:搶佔移動互聯網。它曾錯估了移動設備的發展前景。2006年,智能手機並不普及,英特爾賣掉了自己的移動通訊芯片部門,想專注於PC處理器。

  2012年,英特爾決定重回移動芯片市場。但它已經錯過了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最好時機。在移動芯片領域英特爾就像是一個新手,沒有優勢,也沒有市場佔有率。那麼它將如何去贏得一場新戰爭呢?

  擁抱安卓系統

  在PC市場上,英特爾掌握著較大的主動權,甚至可以決定某一代PC有多少款式。但是,在移動設備市場,有成百上千家生產商。英特爾需要提供一個平台,就像高通QRD那樣的技術平台,讓生產商更有效率地進行產品研發。

  全球84%的智能手機安裝了安卓系統。不能再抱微軟的大腿了,英特爾必須與谷歌[微博]緊密綁定,技術升級完全與谷歌同步。

  英特爾2011年開始投入安卓系統適配研發。2012年,第一部基於安卓的英特爾手機聯想K800問世。

  2013年下半年,英特爾又有了「滿滿的誠意」和「更為創新的內容」。從系統平台、開發工具、應用程序再到用戶體驗上,英特爾讓自己的x86芯片架構為安卓系統提供全方位支持。

  而且針對最新的安卓版本,英特爾又領先ARM,為安卓打造出了64位的內核,並研發出相關開發工具和參考設計,供手機生產商使用。64位的內核是英特爾的強項,英特爾想把自己在PC方面的優勢嫁接到移動互聯網設備上來。

  扶持對手的對手

  英特爾比高通多了一樣東西,就是x86架構的技術體系。一方面英特爾自己生產並輸出芯片產品,另一方面英特爾決定像ARM公司那樣,授權x86架構給一些移動芯片生產商。形成一個陣營,形成x86的移動互聯網生態。

  於是,英特爾培養、誘變了一群「小弟」,「圍毆」高通。

  在高通和聯發科之外的那些二三線芯片生產商,實力不雄厚後台也不硬。它們深受ARM芯片的同質化競爭之害,又無法獨自挑戰高通。英特爾提供給它們技術和製造工藝的支持,並且還有「可觀的補貼」,幫助它們從ARM架構向x86架構遷移。

  通過它們,英特爾可以將自己的x86架構的產品滲透到低端手機,形成產業生態。中國的展訊、瑞芯微已經站到了英特爾的旗下。

  不放棄二三線生產商

  現在,英特爾在移動手機領域只能說初有成績。手機芯片的合作者主要有華碩、諾基亞[微博]、聯想、印度Lava。

  有PC生產背景的移動設備生產商,是英特爾最理想的客戶;平板電腦則是英特爾最好的突破口,因為它的技術體系和PC更為接近。平板電腦領域,除華碩外,英特爾還發展了一大批二三線的生產商,比如藍魔、原道、台電、昂達……

  英特爾可以為它們提供穩定的設計平台和技術體系,也可以提供英特爾的品牌影響力。「intel inside」的廣告語,是PC產品優秀品質的表達。英特爾在技術、品牌、供應鏈、渠道、品牌、補貼等方面的支持,剛好可以滿足二三線生產商的成長需求。

  兩年來,英特爾移動芯片部門產生了70多億美元的虧損。它的目的只有一個,以燒錢換市場,擴大生態圈。那些即使近似於「山寨」的生產商,也會有機會得到英特爾的支持。在PC時代,英特爾何曾這樣謙卑?

  高通:用移動概念改造傳統

  在2014年底,英特爾市值有18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了高通的1200多億美元。一路狂奔而來,高通也並不是沒有受挫。授權費模式被人詬病,受到反壟斷調查,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放緩,移動產品市場競爭白熱化……現在,高通業績已經出現下滑,它急需向新的市場進行拓展,甚至不惜與英特爾展開正面對決。

  直接挖牆腳,靠近微軟

  利用通信技術平台,高通已經對微軟的WP操作系統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基準硬件、優化軟件甚至是開發工具。它想與微軟一起爭取新的下游生產商,吸引那些雜牌手機生產商。

  英特爾為安卓最新系統生產64位芯片的同時,高通新的移動端CPU芯片也將支持微軟下一代的操作系統Windows 10。而且,微軟也主動將新操作系統調整為支持ARM架構的處理器。ARM架構耗能少、成本低,更適合體積小的移動設備,微軟牽手ARM不是意外。

  英特爾牽手安卓,只是讓高通在移動芯片市場多了一個對手。而高通牽手微軟WP系統,則是直接對Wintel聯盟產生了突破性的影響,給Wintel聯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破裂判了緩刑。

  通信技術引導筆電進化

  不能直接進入台式機市場,那麼就進軍筆記本電腦市場。當前,高通強勢介入了筆記本市場,用4G數據連接平台直接對筆記本產品進行改造,使其逐漸進化為配備觸摸屏的混合平板電腦,一個可變形的、可移動的智能終端,讓使用者在任何地方都能夠使用4G通信技術,滿足數據需求。

  這樣,筆記本電腦用戶可以在移動狀態下快速完成更多任務,比如傳輸4K高清視頻,從云端快速訪問企業級應用。

  這等於重新定義了筆記本電腦,是英特爾尚不能及的作品。高通利用這種技術找到了可以合作的PC廠商,包括戴爾、富士通、惠普[微博]、聯想、松下和東芝。這些主流的大廠商在英特爾的霸權下擁有較強的話語權和自主權。

  同樣,高通也在與自己的傳統業務客戶緊密合作,將它們拉攏到自己的筆記本芯片平台上。比如華為、中興、TCL[微博]等企業。即將支持該平台的廠商還有富士康、龍旗等二三線生產商。

  服務器市場直接搶食

  因為各種移動設備最終還是要接入各種云端,高通需要在服務器芯片市場有所建樹。高通如果不在服務器市場有所布局,就有可能在未來受制於英特爾。在服務器芯片市場,英特爾的x86芯片是絕對的霸主,它擁有高達98%的市場份額。

  不過,高通想要涉足數據中心市場,所面臨的困難要遠大於智能手機芯片領域。高通要進入的話,服務器生態系統的影響力及建立會是相當艱難且長期的過程。現在,高通正在數據中心市場研發低功耗芯片。或許,它會從自己周邊逐步展開,慢慢前行。

  點評:

  傳統PC及服務器的芯片,與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移動芯片,具備不同的技術架構、產品形態、用戶需求、產業生態和競爭環境。這決定了英特爾和高通的對攻會是一場持久戰,而且是各方產業巨頭合縱連橫、不斷平衡的混戰。

  物聯網佈局:企業消費VS個人消費

  桌面互聯網成就了英特爾,移動互聯網成就了高通,而在這兩個網絡形態的上層,還有一個物聯網。當前,英特爾與高通都已經在著手物聯網的佈局。而高通與其他ARM芯片生產商,憑藉功耗優勢幾乎壟斷了移動設備市場,已經在物聯網範疇搶了先。

  英特爾想在碎片化的物聯網市場中尋找機會並不容易。現在,英特爾開始對物聯網到大數據分析等領域進行佈局,對這些領域的硅芯片、智能裝置、云端與數據中心均有投資。它通過收購或自行研發推出了一系列可穿戴設備。

  比如,健身腕帶、智能眼鏡、智能耳塞、智能手錶。這些產品的亮點並不是英特爾的芯片,而是在傳感器、語言識別等要素。像Basis健身腕帶,它能夠讀取人體的心率模式、睡眠階段、運動和卡路里燃燒等數據。它的傳感器技術是最大的亮點,而這種技術可以在更多產品上應用。

  再如,英特爾與意大利時尚眼鏡企業合作,開發高端智能眼鏡,開發出一系列針對維修人員、執法人員,或醫療與製造產業應用的智能眼鏡。

  英特爾的計劃是,打造可穿戴參考設計、芯片組,以及其他可供客戶用於可穿戴設備研發的技術,形成一個移動智能設備的技術平台,開發出更前沿的產品。可穿戴式設備市場仍在起步階段,英特爾需要儘可能擴展自己的影響力。畢竟,市場上的贏家還沒有出現。

  英特爾和高通等ARM類型的企業最大的區別是,還會重點關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以及智能家居和樓宇建築等領域。這些行業是物聯網概念的重要範疇,英特爾可以提供行業解決方案、服務管理、芯片網絡、數據中心以及安全管理,用生態模式來吸引企業謀求合作。

  和英特爾不同,高通選擇了消費級市場入手,即主要面對個人消費者市場。高通的側重點就在於智能硬件、可穿戴、智能家居等消費端的應用。

  高通的未來是要佈局一個完整的移動互聯網生態。移動設備要接入云端實現互聯,在後端數據中心的話語權十分重要。所以,云端數據中心也是高通發力方向之一。

  除了數據中心之外,汽車、移動計算、移動醫療等領域都是高通會拓展的領域。高通已經進入智能手錶、眼鏡和機器人(41.480, -1.05, -2.47%)領域,同時高通還準備為可穿戴設備推出相應的芯片。除此之外,高通還涉足了電視領域,它與聯想共同推出的智能電視就是採用的高通芯片。

  點評:

  低功耗的高通產品可以讓移動設備更輕薄,更靈巧、續航時間更長,但英特爾可以用商業層面的佈局來化解高通產品方面的優勢。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bvjg94pt2z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